玲023)果然后辈有新意,感慨少年不一般

立刻,有负责设备管理的同学主动跳上讲台,推开双层交叠的书写板,露出投影的白屏,又熟练地打开多媒体电脑,用里面现成的小程序,编辑了一款软件投票器,生成一个二维码,发到本班的大群里,同时投影出来,每个同学用手机就能在线投票选举,以方便最终的计算。

投屏上还同时展现出这七位同学的,实时投票数据的柱状图,以及最终统计的投票结果,非常快捷并且直观。

孟教授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积极参与,不由内心感慨不已:不懂现代科技,真要被淘汰了。看来这国学课,也是需要投其所好,适应潮流发展的。书本的内容可以不变,但形式需改进。

不一会儿,投票站队的条件准备就绪,七位同学逐一上去,开始宣读或演说自己的论文,教室里恢复了一片宁静,每个人都在专注聆听,结合自身的阅历认知,筛选最优的三篇文章。

一号闫欣玫的论点是:百善孝为先,孝不孝是道德的起点。一个善良的人,从尽孝开始,才能波及没有血缘的他人和万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爱到天下苍生。比如,我们爱护小动物,领养或善待流浪的喵星人和汪星人,是尊重每一个生灵,众生平等,没有贵贱。不以求回报为目的地付出关怀,奉献温暖,就是在传递慈爱之心、播撒仁善种子。若能人人如此,善待万物,关怀周遭,何愁社会不和谐?所以,行善应从尽孝开始,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行善从尽孝开始。

二号谭欧阳的论点是:孝顺,是生为人子者最基本的道义责任。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恭敬和孝顺,那么猪狗鸡鸭不如,哪里还有良心仁慈可言?更谈何去善待与自己不相干的旁人。同样地,如果连养育自己的故土家乡祖国都不知道感恩,那还谈什么道义和良心?有些人盲目地媚外,羡慕别人的好处,不了解也看不上自己的长处。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会看得起一个没有自身根基的人,连自己的文化、历史和族群都能鄙视,谁还会尊重你和你的国家?就好比一个人背叛了家庭,没有父母的支持,大家多数会可怜你,最多给予的也就是同情和怜悯,而不是欣赏和尊重。

这样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无论走在哪里都得不到归属感,注定没有强大的自信心支撑。所以“孝”是为人立世的根本,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基础。

爱国源于爱家,爱家源于爱父母,爱父母源于感恩、温情和善意。因此有真爱才有至善,有至善才有大孝,才有最真实、最强大、最完整的自己。

三号白不懂的观点是:孝不是表面上恭敬,也不是舍得花钱,而是真心诚意为老人着想,让长辈顺心如意,不去违背父母的心愿,让老人安度晚年。尽管他们的做法和观念未必对,也未必都能被我们年轻人所接受,但是可以理解包容,迂回妥善处理,让他们最终满意就好。

站在长辈们的角度,也不应把生儿育女当成自己将来的利益保障,或者光宗耀祖的工具。如果你原本只是想“养儿防老”,就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地呼喊母爱有多伟大。

“母爱”之所以伟大,就是源于她一开始的不求回报,无私心地付出,结果造福了人类。这种爱的结果,为人类繁衍生息,为国家教育人才,为社会创造未来,这才是它的伟大之处。

但现实里也常有: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育而不淑的父母,自己都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还要挥舞着孝道的大棒,要求子女尽孝,是不是太片面了。母慈子孝是正当教育的必然结果,教育成功,孩子会懂得尽孝,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是用道德绑架、社会压力强迫出来的。

孝敬长辈是责任和义务,养育儿女也是责任和义务,两者是同样的,谁又比别人更高级?况且,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像我们所赞美的那般懂得真正的关爱和教育,具备成熟端正的认知。如果自己都三观有问题,怎么指望教育出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

也有些父母徒有爱心却不得法,骄纵溺爱,用钱财代替教育,亲手造就出一个个不孝子。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关爱更不懂教育,自己只是生理年龄合格而心理尚未成熟,心智还很幼稚,这样的父母自身的人格都有残缺,如何再谈教育孩子?大多只会造成原生家庭的情感伤害。

但这样自身失职的长辈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孝顺,否则你就是不善,是不是有些不讲理?

我所理解的真正孝道应该是:不求回报自己,但求造福他人。养育是在为社会繁衍后代,是为民族休养生息,是为众生谋求福利的。真的孝,是对父母亲人,也是对社会的尽职尽责。

唯有自身三观端正的父母长辈,才能教育出真正充满善意的孝子贤孙,才能得到:真孝。而这种尽孝完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外界的胁迫和压力,这才是“大孝”,才是“至善”!

四号杜天纯的论点是:孝乃百善之首,无任何异议。但什么是孝?判别标准却比较模糊。好比,现在的孝字往往被理解为孝顺,甚至把重点放在“顺”上,而我个人认为孝是:孝敬。因为子女懂得了为人父母的艰辛,故心生敬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