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植被丧失殆尽,自唐代开始已有积沙,至明金时终于形成了茫茫大漠。”

“本朝立国后,此地树木覆盖率不足百分之一。沙漠曾越过长城向南扩散上百里,数百个村庄被淹没,雨林府被迫先后三次向南搬迁。”

姜颖然呆住了。

网友们的心情也都有些沉重: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咱们真的就要都吃砂子了。”

“得赶紧想办法啊!”

“不是,我还是不明白,说的是乌拉素沙漠,眼前又是哪里?”

夏夕惕耐心地向众人做起了科普:

“本朝立国之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治理沙漠。”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本朝治沙的成果。”

“乌拉素沙漠,即将从地图上消失。”

楚阳感慨万千。

其实这就是他听完夏夕惕的介绍和请求后,立刻毫不犹豫,赶来这乌拉素沙漠的原因。

治沙的过程,说起来简单,实则充满了无限的艰辛和血泪。

除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外,更离不开无数官员、无数科研人员、无数百姓的付出。

他们为了留住自己土生土长的家园,在这里一待就是一辈子,两代人、三代人……不断接力,一茬接着一茬干。

一捆一捆的树苗背进沙窝,几场大风过后,种下多少倒下多少。

就这样,一棵棵、一株株的种,一滴滴、一碗碗的浇、一格格、一片片的治……

楚阳扪心自问:

自己现在是筑基中期修为,面对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黄沙,能够凭自己的修为,将其彻底根治吗?

不能。

可是这无数的平凡人却做到了。

他想起了道家著名经典《列子·汤问》中的一句话: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他感觉眼睛有点湿润。

等到夏夕惕介绍完之后。

姜颖然张大了嘴巴。

网友们很多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在短暂的沉默后,毫不吝惜地献上了自己的赞美:

“太了不起了!”

“这绝对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没错,咱们华夏人就是有这么股子抗争精神,追日、射日,移山,填海,再加上现在的治理沙漠!”

随之而来的是一波疯狂打赏,留言的内容无一例外,都写着:

这钱不是给道长的。

帮我们给治沙英雄们买瓶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