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此刻,婉竹柔意万千的询问声也徐徐地敲开了齐衡玉的心门,他伸手将婉竹拥入怀中,叹息般将陛下要他去给安国公泼脏水一事说了出来。

&ep;&ep;“当年我刚入玄鹰司的时候,被陛下派去雁南剿匪,那时我初出茅庐还十分意气用事,一人闯进了匪贼们的陷阱,当时我的同僚们都决意不管我的死活,只有安国公力排众议带着兵将我从匪窝里营救了出来。”

&ep;&ep;齐衡玉忆起了往事,愧怍和不安一齐浮上了心头。

&ep;&ep;他不仅欠安国公一条人命,连他的舅舅,也就是李氏的亲哥哥在死前也受过安国公的大恩,若不是安国公力排众议抢回了舅舅的尸首,为国捐躯的舅舅便要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ep;&ep;安国公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有忠胆义气,着实让人敬佩。

&ep;&ep;这样的人,怎么能被冠上贪污的罪名,损一世的英雄英明,甚至于锒铛入狱、丢了性命?

&ep;&ep;婉竹听后也颇为感叹,她只是个囿于内侄之中的女眷,也曾想方设法地钻营进取,可这并不代表她是个没有是非观的蠢人。

&ep;&ep;相反,她钦佩那些忠义之士,更钦佩那些忠于做自己的大英雄。

&ep;&ep;只可惜齐衡玉已被迫走上了与世家大族们为敌的道路,陛下也不会给他反悔的机会,无论他心内如何地纠葛忧烦,最后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ep;&ep;为了齐国公府的安危,为了她一双儿女的平安,婉竹只能对齐衡玉说:“若爷实在没有办法违抗皇命,又不愿眼睁睁看着安国公赴死,倒不如在背地里为安国公寻一条生路出来。”

&ep;&ep;这法子也是铤而走险,左不过是在齐衡玉“编造”安国公罪证之前给他先递个信,让他告老还乡,离开京城,再不入官场。

&ep;&ep;“陛下忌惮的就是安国公在边境的威望,我只怕安国公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不愿意受人诬陷,也不愿意离开京城。”齐衡玉忧心忡忡地说。

&ep;&ep;婉竹温言开解他道:“爷冒着生命危险给他递去了消息,若是他实在不愿意离开京城,那爷也没有法子。您已经仁至义尽,不必再过分苛责自己。”

&ep;&ep;柔柔的语调配着影影绰绰的烛火直击齐衡玉的心口,他明白婉竹所言不假,眼下的困境实在无法子可解,他也只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ep;&ep;*

&ep;&ep;三日后,安国公徐丹便受到了齐衡玉递去的信件,这封信件是从后院里采买的婆子手里流转到了他身边的小厮,他身边因不识字而问到了徐丹跟前。

&ep;&ep;徐丹本就是个仁善和乐的主子,左右无事,便时常与小厮们说说笑笑,也从来不摆主子们的架子。

&ep;&ep;他接过小厮递来的信件之后,便仔细审阅了一番,方才还笑意融融的面容上立时因惧意而生出了一层薄汗。

&ep;&ep;他大抵是猜到了写信之人的身份,明面上他与齐衡玉没有半分交情,可逢年过节齐衡玉总会悄悄地登安国公府的大门,备了厚礼向安国公道谢。

&ep;&ep;今日这封信也出自齐衡玉之手,大抵是在告诉安国公,陛下下一个要整治的世家便是安国公府,若是他想保下自己与亲人们的命,就要激流勇退、舍弃京城的荣华富贵才是。

&ep;&ep;本以为从前征战沙场、意气风发的安国公不必愿意以如此窝囊的方式离开京城,谁曾想这些年安逸的日子养小了他的胆性,孙子孙女的诞生更是让他瞻前顾后、无比悬心。

&ep;&ep;在收到信的第二日,安国公便称病不上朝,陛下为显君恩,特地派了太医去安国公府为其看诊。

&ep;&ep;安国公也不知是不是被吓狠了的缘故,居然当真大病了一回,太医为其看诊时额头布满了汗珠,回宫复命时把安国寺的病症告诉了永明帝。

&ep;&ep;安国公在民间威望深重,永明帝倒是不愿意在他重病的时候处置安国公府,也怕落人口舌。

&ep;&ep;安国公便趁着这等时候带着家眷们偷偷离开了京城,齐衡玉也为了此事悬心不已,甚至在知晓安国公离京的消息时也带着张达等人出了京郊,总要亲眼看到安国公离京才能安心。

&ep;&ep;从他遵从自己的心意给安国公递信开始,他便无法从这一场非福即祸的险事中脱身。

&ep;&ep;若是安国公能平安离京,兴许此事也能告一段落。可偏偏就是在安国公出了关口,意欲往陵南一带赶去的时候,变故陡然发生。

&ep;&ep;狭长泥泞的官道上,齐衡玉立于密林深处为安国公以及他的家眷们护行,本以为此山峡地处偏僻,荒无人烟,不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ep;&ep;可当安国公府的马车行到一处颠簸的山道旁时,却被一批身着黑衣的死士们团团围住,这一批死士们来者不善,个个持着凌厉的刀刃,俨然是不肯让安国公全须全尾的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