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茅山的赤金全部带走。”

&ep;&ep;想起现在的梁国,陶弘景也是不胜唏嘘。

&ep;&ep;谁能想象繁荣鼎盛的梁国,竟能这么快便局势连变,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ep;&ep;“而且,听到你刚刚说马文才准备在魏国开科取士,我已经决定,让茅山弟子们都去尝试下魏国的第一次‘科举’。”

&ep;&ep;陶弘景笑道。

&ep;&ep;“你要让弟子们都入世吗?”

&ep;&ep;祝英台大吃一惊。

&ep;&ep;陶真人是有多相信马文才啊!

&ep;&ep;之前才让他带走了一批茅山上最杰出的弟子,现在又要让道门弟子全部下山去考科举?

&ep;&ep;这这这这……

&ep;&ep;这让一群数理化专业人才去考科举,难道她该建议马文才多开些实务科吗?

&ep;&ep;“你莫小看茅山上这么多弟子,我年轻时先修的儒学,而后入道,这些弟子之中,很多原本都是我门下的弟子,也曾为出仕而精通经义策论。即便是茅山,也不会禁止弟子们学习五经。”

&ep;&ep;陶弘景抚了抚胡须,“道门式微,概因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马文才愿意给天下有识之士一个济世安民的机会,我们也不能落于人后啊!”

&ep;&ep;他没有说的是,之前在梁国,他还能安置、养活这么多弟子,一旦他们都去了北方,即便他再照顾,又能照顾多少?

&ep;&ep;陶家是丹阳大族,但陶弘景修道后就和家中没有多少关系,他养活弟子们的是靠自己的庄园山林和田产,还有一些草药和炼丹之物的生意,这些全要靠人脉经营,到了北面就得重新一点点培养。

&ep;&ep;祝英台并不是擅长经营的人才,陆修远才是。

&ep;&ep;只希望马文才能看在他派出三千弟子为他所用的面子上,能够在掌权后善待已经式微的道门。

&ep;&ep;祝英台从陶弘景那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即便如此北上既危险又麻烦,也要努力将这些人都带到北方。

&ep;&ep;她想的比较简单。

&ep;&ep;科举这种事,在这时代是第一次,在这世上也是头一遭,魏国现在又这么乱,马文才要举行的第一次科举很可能都没几个人来,冷冷清清的简直打脸。

&ep;&ep;以马文才这种傲娇的性格,花了这么心思和想法办了个科举,结果没来多少人,或者大家都一窝蜂跑去报进士科要当官了,也太凄惨了点。

&ep;&ep;茅山上这么多人,有些擅长医术,有些术算惊人,有些出身天文或水利世家,所学庞杂,一科报不成就报好几科,不行都报了,看起来人多也有气氛些,这就跟后世商场搞活动找一堆人做托儿似的。

&ep;&ep;而且名义上还可以说是南方来避难的士人,越发有逼格。

&ep;&ep;茅山和北方一直有联系,马文才又做好了安排,他们现在去码头城,然后乔扮成黑山军的雇军,从豫州进入梁国,直接去洛阳,黑山军以前有梁帝亲自准许的护送文书,是这上千人最容易乔扮的身份。

&ep;&ep;傅岐之前将家人和忠仆都托付给了祝英台,现在她要北上,自然也是一起走了,考虑到队伍里还有女眷和幼儿,他们准备到了马头城后让他们乔扮成被保护的商人家眷,一起北上。

&ep;&ep;***

&ep;&ep;就在陶弘景下令门下弟子全部前往北方时,从洛阳城里发向天下豪族、门阀、州府、乡村的举贤令也飞快地传递了出去。

&ep;&ep;为了让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马文才特意着人将这封举贤令写的浅显易懂,此外,还特意说明了将在今年冬天举行“武试”,春天举行“文试”,选拔魏国官员,只要通过考试便能为官,不限年龄,不限门第。

&ep;&ep;此布告一出,魏国举国沸腾。

&ep;&ep;魏国已经近百年没有张榜“举贤令”了。

&ep;&ep;自从文帝汉化,官员皆在姓望之中遴选,宗主和以武勋立足的阀门虽然会得到朝中各种“公侯”的封号,却皆是虚职,就如同之前陈庆之的关中侯一样,既无领地也没府邸。

&ep;&ep;这也让不少人在背地里嗟叹,心道魏国官场究竟被尔朱荣屠戮成了什么样子,才能让洛阳“不限年龄、不限门第”的选拔官员。

&ep;&ep;嗟叹之余,更不免跃跃欲试,或是挑灯苦读,或是督促家中子弟努力读书、临时拼上一把,也许朝中没人可用,就把他们选上了呢?

&ep;&ep;持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各地如同虚设、甚至空虚无人的衙门每天都被无数人打听,想要询问“考试”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可惜魏国如今很多地方的地方官都没有,和洛阳朝堂往来全靠驿站那些邸报,宿老和有官爵的宗主或许能打探到一点,那些没有主官的衙门自然多少人知道。

&ep;&ep;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