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025)忠孝难两,范文争议太热烈;道德在人心,同学站队很纠结。

道家,出世哲学,崇尚尊重个体,释放天性,反对阶层等级和观念束缚,嘲讽繁文缛节,乐于超脱尘世间的诸般困扰,过上:逍遥自在、无拘无束、长生不死、随性洒脱的神仙生活。讨论的是:无用方为大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鲲鹏展翅逍遥九万里,梦里蝴蝶尚在做梦否?诸如此类人生智慧之大道。因此,他们不去讲究什么孝与不孝,那是凡间俗事,与本尊何干?它非常智慧地将社会地位上的较量与争斗,转移到如何养生长寿的层面。虽然不那么听话了,自由散漫,但眼界放宽,也就不大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上下、权势高低,此心安处是吾乡。既然大家都在关注自己的居家小日子以及如何延年益寿,自然就减少了争权夺势,利益纠纷,于是,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动荡了。

佛家,救世哲学,人生就是来受难历劫的,苦是前世因果,善恶报应,必须忍受的业障。只有积德行善消业积福历尽劫难,渡越生死出离苦海,才能摆脱六道轮回之苦修世化神成佛。他们讲行善,因为众生本平等,不仅仅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要善待,而是对天下所有的生灵,哪怕是跟你有仇怨的人,甚至是动物畜生,也都要慈悲为怀。

因为,凡是跟你今生有缘遭遇到的人或物,前世皆有因果关联处,必定是数不清的恩怨,你报我答扯不平,后世还有理不完的瓜葛。有些子女就是来报恩的,所以孝顺得令旁人羡慕。也有子女貌似不孝顺,但也有可能就是来了怨的。虽然气得人要命,令父母窝心得人神共愤,那也是你们必须要忍受和偿还的。这辈子不了结清楚,你们下辈子还得继续还,您躲不开的。

所以无论福祸,我们都必须坦然面对,心怀善念,何苦相争?

凡是发生过的事,都是必然的结果;凡是必然的事,那就一定会发生。这事儿无一例外,所以才有古联: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了犹未了,何不以不了了之。

世上的规律,本就没有一定的法则,所以没有规律就是规律;原想放下的事情却放不下,那就不放下好了,顺应自然呗。这观点跟道家思想,似乎不谋而合。

总之,诸般苦恼皆有缘故,凡事没有对错,孝与不孝,都是因果循环的必然,无需评判。

入世乃凡俗,出世便升仙,救世则成佛。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三种道德观虽然存在很多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安分。无论处于什么道德标准,唯有守住各自的本分,方可保天下的安稳太平。

谢谢大家听我啰唆!顺带说一句哈,当成作业讨论一下就好,大可不必纠结该站哪一队,无论支持谁都是有理的,讨论一下只是得到更多视角而已。此事无对错,因果皆必然。谢谢!

(班的掌声雷动!)

然后接下来,是例行的课堂讨论交流时段,有人提出质疑:他们有些观点好像三观不正,貌似是在教大家不要再尽孝,那么到底是不是还要孝顺父母长辈啊?原本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听了之后反而糊涂啦!

白不懂起身解释:“这是理解上的问题,不是不让你们继续尽孝,而是尽孝要把握尺度。古人的思想毕竟受当时当地环境因素的局限,有精华也有迂腐,不可能原封不动照搬到现代。我们需要用当代的思维,去解读传统的文化。否则,就会像刻舟求剑一样,愚昧可笑了。”

杜天纯继续补充道:“孝本身没有什么质疑,只是付诸行动的时候,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是有深入考究的。打个比方吧,《孔雀东南飞》里面的焦仲卿,因为遵母命休了妻子刘兰芝,才有了‘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心知长别离……自挂东南枝’的婚姻悲剧。这就是,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一味听话和服从的,迂腐的孝顺。”

有人不认可:“那就说,不能听爸妈的话喽?那都是诗歌里的悲剧,毕竟有些夸张成分,目的是增加戏剧冲突,为了吸睛、博同情而已。在现实里大多也就忍了,有什么必要自杀呢?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至于那么严重。”

谭欧阳也争辩道:“诗歌,正是真实情感世界的代言,肯定是那些心有不甘的人编写的。所以,恰恰能反映出当时的孝子贤孙们表面依从孝顺,内心却努力抗争又敢怒不敢言的状态。这恰好就说明,在万恶的封建社会里,在道德准绳的衡量下,被压抑已久的,控诉与愤恨。”

亓官阆月:“说诗歌里面不可信,然而现实中也有不少啊。宋朝著名的文人陆游与唐婉,不就是遵循母命孝道的悲剧吗?更不可思议的是,还有杀了自己的孩子,或割肉奉献君主的,这样的忠孝传统,你们今天愿意去做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你们第一个接受不了的,更别说因为父母不喜欢,就被迫休妻的事儿了。《二十四孝》里面的典故有几个可以理解的?其它还好说,恣蚊饱血、尝粪忧心、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你们现在若都能做到,我才真的服你们。”

教室里开始了激烈的争辩,直到孟教授示意时间差不多了才逐渐停息。

孟教授等到教室里安静下来,开始总结陈词。

“原来这俗、仙、佛三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