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的呢?

冯道一副忠言逆耳的做派,陛下与唐太宗不同,不可直接拿来学习。

柴荣自信满满,刘崇就是乌合之众,我亲率大军定能如大山般压倒性的战胜对方。

冯道还在劝谏,陛下能成为大山吗?

柴荣满腔热血,冯道一而再再而三的泼冷水,柴荣终于忍无可忍,当场结束了朝议,直接下诏征集士卒,为亲征做准备。

然后撤了冯道的宰相之职,打发他去给郭威的太祖陵做山陵使,主持陵墓礼仪。

活得久见得多,不一定就说得对,人如果跟不上时代,总以元老自居,早晚要被淘汰。

北汉二月底入侵,柴荣三月初率大军从开封出发,三月十九日与汉辽联军在高平遭遇。柴荣安排侍卫司大将李重进率领左军,侍卫司另一名大将樊爱能率领右军,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部位于中军,三军成品字形列阵迎敌。对面汉辽联军兵力达到五万,周军只有不到四万兵力,牌面上还稍显弱势,柴荣压力很大。

战斗刚刚开始,柴荣大军的右路军将领樊爱能拔腿就跑,右军大乱危及中军,千钧一发之际,柴荣没有退却,冒死稳住中军,坚持在乱军之中督战,中军气势大盛。赵匡胤当时在中军,与张永德商定,各自亲率一部出左右军,无论如何也要把形势扳回来。

赵匡胤振臂高呼,领着所部军队逆势而上,勇猛无匹,汉军本已得势,没想到突然又冲出这么一个杀星,一时间被打懵了,大将张晖和枢密使王延嗣被阵斩。周军逐渐扳回劣势,两军战斗陷入胶着之时,突然刮起了南风,周军乘风加紧了攻势,北汉终于抵挡不住军溃败,汉军和辽军被打的丢盔弃甲,连刘崇的乘舆都被俘获。

柴荣乘胜进军,攻占北汉河东城。得胜回朝之后柴荣先是砍了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一伙人,然后论功行赏,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再接着,柴荣深刻的意识到军队的素质问题,必须要下大力气整改,于是安排赵匡胤对军队进行整风运动。

五代时期,中央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从上到下各有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五个职位共十人,属于军队最高指挥官团队,赵匡胤虽然只是级别最低的都虞侯,但已经跨入最高指挥官行列。

而接下来的整风运动,更让赵匡胤赚足了政治资本,他趁着整风,在殿前司自己麾下征召了一大批身材高大魁梧且武艺高强的精壮男子,在中下级军官中提拔了一大批素质高且忠于自己的心腹,并广泛的安排到了殿前司和侍卫司两个行列。就这样,赵匡胤借着国家的政策,在给国家优选军队的同时又大大增强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实力和威望。

显德三年春天,赵匡胤随柴荣征讨南唐,此战规格出乎寻常的高,南唐方面派出了皇甫晖和姚凤领军十五万迎战,驻扎在清流关,皇甫晖时五代时期的百战宿将,历仕后唐后晋来到南唐,是当时南唐难得的将才。

柴荣兵分两路,自率精锐部队攻打寿州,令赵匡胤率所部取清流关,赵匡胤军队数量远少于皇甫晖,加之对方凭关据守,形势对赵匡胤不利。但赵匡胤军事才能实在优秀,研究了清流关的地势地形后做出了部署: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另一路由赵匡胤亲自率领,翻山越岭,从清流关背后出奇兵袭击。皇甫晖仗着人多势众,一开始并没有对赵匡胤太过重视,后周军队出现在关前时亲自领兵在关前对阵,然而刚刚开战没多久,赵匡胤便从后方奇袭出来,皇甫晖中军大乱,慌忙败退,余部退入滁州城。

滁州城大家都不陌生,作为历史名城,在五代时期就是江南重镇,滁州城城墙高大,皇甫晖所率余部人数并不少,如果据城不出,坚守是不成问题的,但皇甫晖也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糊涂,赵匡胤追至城下时对着赵匡胤喊话,称双方各为其主,自己要在城外列队迎敌,与赵匡胤决一胜负。

这种决策是非常脑残的,部队新败,士气低落,对方士气正盛,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城池,慢慢消磨对方的士气,但皇甫晖就这么选择了野战决战,赵匡胤大笑答应皇甫晖,让你野外列阵。赵匡胤没有趁对方阵型不稳时偷袭,而是等到皇甫晖列阵完毕,一声令下,周军军出动,赵匡胤身先士卒,抱着马脖子冲锋,周军势如破竹,赵匡胤风驰电掣直入皇甫晖面前就砍,皇甫晖大惊失色被砍中脑袋,战斗基本上就是一边倒,唐军军覆没,统帅皇甫晖、副将姚凤被活捉。

滁州之战结束后不久,赵匡胤又在六合附近击败南唐齐王李景达,胜利班师,升任殿前都指挥使。

显德四年,赵匡胤再次跟随柴荣征讨南唐,先是攻下寿州,接着攻打濠州。南唐大军在十八里滩扎寨准备力战迎敌,赵匡胤一马当先纵马过河攻破军寨,一路攻城拔寨,先后拿下濠州、泗州、楚州,夺取了整个淮南。

后周这边是一胜再胜,南唐那边是一败再败。当时南唐在十八里滩前线的总指挥是齐王李景达,这位仁兄是南唐皇帝李璟的哥哥,后周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把李景达吓坏了,于是领着剩下的唐军一路逃回了金陵城。

眼看着周军要一路打过来干掉自己了,李璟彻底慌了,向柴荣提出,我不当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