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太宗卷之前我要说明一下,与明清两代皇帝不同,宋朝皇帝年号多变,有的年号像“太平兴国”、“大中祥符”这种的居然用四字,故出于行文方便,宋代皇帝一般都以其庙号代称,比如真宗、徽宗、孝宗,这其中因为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名气太大我就直接称呼名字了,还有一个人我也是直呼其名,实在是因为想起来就火大,此人就是赵构,这厮的故事我们以后慢慢讲。

赵光义即位之后其实是很心虚的,毕竟得位不正,皇位不稳怎么办?那就干出些政绩,现代社会的政绩是Gdp,古代社会的政绩就是统一天下。

赵光义正瞌睡呢,这边送枕头的就来了。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三月,吴越国王钱俶再次来到开封朝拜,当时东南除了钱俶的吴越国,还有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陈洪进,占据了漳州和泉州两地。陈洪进这次听说钱俶入朝之后坐不住了,四月份就也跟着来到开封朝拜,抢在钱俶之前向赵光义献上降表,把自己的地盘毫无保留的献给了朝廷,自己听从朝廷安排。

赵光义一看这好哇,挺高兴的,就把陈洪进封官进爵,一家人也都各封官职安排的妥妥当当。钱俶慌了,在谋士的劝导下最终决定不再凭一隅跟北宋对抗,五月份递上了降表,赵光义再不笑纳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兵不血刃的平定了东南,至此,北宋南方地区结束征伐,战略重心正式转向北方。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赵光义感觉时机已经成熟,咨询几个宰执北伐事宜,枢密使曹彬告诉赵光义,朝廷新近统一南方士气正盛,只要讨伐,北汉必然抵挡不住。首相薛居正不赞成北伐,劝赵光义慎重。赵光义作为一个得国不正的皇帝,需要不断地树立威信,拿下吴越之后不能停,要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于是力排众议,当月正式发兵讨伐北汉。

临行前,曹彬提醒赵光义,北汉都城太原北部的石岭关位置极为重要,控制了关卡就能防住辽国大军,前朝周世宗就曾因丢掉石岭关被辽军击败,太祖亲征北汉时控制住了石岭关,有效的遏制住了辽军的攻势,此次进攻北汉一定要牢牢占据石岭关,一旦占领不惜一切代价也不可丢掉。

此次出征阵容强大,除了军中第一大佬曹彬需要坐镇枢密院之外,赵光义分别派潘美率先头部队长驱直入汉境、名将郭进直奔石岭关。

郭进,原本在后周时期是个文官,一直在山东做刺史,北宋建立后调动到河北做地方官,赵匡胤讨伐北汉时数次作为偏师随同出征,逐渐的以一名文官的身份取得了累累战功,成为一名出色的名将。郭进不仅与北汉作战颇有经验,对付北汉的老东家辽国也非常有办法,几次辽军来救援北汉郭进都率部跟辽军打的有来有回,没吃过亏。

总之一句话,派郭进去守石岭关对付契丹人是极为靠谱的。

二月初,赵光义亲率宋军主力从开封出发,辽景宗听说宋军这次大举伐汉颇为不满,派使臣出使宋军,问赵光义,为啥要讨伐北汉?

赵光义真是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收尽北汉土。直接告诉使臣,北汉就是逆贼,讨伐是理所应当,你们辽国如果不过问那是最好,如果非要插手那我们只有一战。

气势很足,可惜契丹使臣也不是吓大的,直接拂袖而去汇报辽景宗,辽景宗气不打一处来,正好北汉的使者也来求援了,堂堂大辽还保护不了一个小弟?马上出兵跟宋朝硬刚!

北宋皇帝亲征,这么高的规格辽国是非常重视的,辽景宗虽然贵为皇帝,但终究不是辽国自身的国家大事,为了救小弟犯不着亲自出马,又要有足够的威信带领大军去援救(毕竟是宋军主力,带的兵少估计要被包饺子),这种人选必然是皮室军的最高统帅,北院大王耶律屋质最为合适。

可惜的是,耶律屋质兄弟已于保宁五年(公元973年)去世,辽景宗于是挑选了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带兵,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率军援汉。

要说耶律沙,就要先说说耶律沙的职位:南府宰相。

辽国经过太祖、太宗、世宗、穆宗和景宗五朝,政治制度已经极为成熟。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强大政权,辽国能在横跨中国北方近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上稳定统治二百多年,是非常了不起的,辽国在立国之后,根据自身民族成分复杂的特点开发出了一套“一国两制”的政治体系,具体就是官员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管理契丹、奚、渤海、靺鞨等民族,南面官管理汉族。北面官往往官名冗长怪异,我就不一一给大家介绍了,契丹精英耶律屋质曾经任职的右皮室详稳就是北面官的一种,南面官就是与唐朝几乎一模一样的三省六部制(毕竟辽国历代政府一直号称自己是汉唐正统传承,手动微笑)。

除此之外,辽国还在中央政府设立了中央官,中央官负责中央政府事宜,无论是南面官还是北面官,都有机会到中央任职。中央官主要为:

大于越:类似于太师,不过是活着的时候受封的,百官之首,在辽国极为荣耀,终辽一代只有四人受封,其中就包括了耶律屋质。

北府宰相、南府宰相:朝中两相并重,执掌辽国所有军国大事,只是根据来源不同区分,北府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